个人信息

发送短消息 加为好友
姓名: 王贵国
领域: 人力资源  企业战略  市场营销  企业文化  领导艺术 
地点: 上海 黄浦
签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斯是陋室,唯吾德馨。02169789166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756
  • 博客访问:3197919

专家文章

从孔老对话看其思想的境界 2010-08-19

标签:

为了在简短的篇幅中说清老子的大体思想和生活状况,我们就从孔子拜见老子的情况说起:

孔子是在替鲁昭公访问洛邑的那次旅行中拜访的老子。这次会面在中国的正史野史上均有记载,作为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的会面应该是值得众人关注的历史大事件,这次历史性的会面完全可与全盛时期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交流相提并论。

孔子拜访老子时已五十一岁,那时,老子已经七十多岁,垂垂老矣。他们随随便便地谈论着孔子学说的主题,对老子而言,孔子这些东西是太世俗了,也很简单,像有老子这种境界的人,他还不是一眼便看到他的骨髓里去了。因此,老子经常打断他的话:“你说得太复杂了,还是告诉我一些简要的思想吧。”

孔子说:“最简要的就是仁义。”

老子问:“请问仁义是不是人的本性?”

孔子说:“是的,君子如果不仁便成不了德,不义就不能形成正确的生活方式,没有正确的生活方式,他就不会有所大的作为,没有作为,君子还可以做什么呢?”

老子又问:“请问你的仁义又是指的什么?”

孔子回答:“发自内心地同情一切事物,爱所有的人,而不自私自利,对他人对社会尽责任,就是仁义的特点。”

老子听到这里,叹了一口气说:“唉,你这些东西有些近似后世浮华的言论啊!从你这一段话就可以看得出来,正是你的仁义伤损了人的本性,迷惑了人的心智啊!如果你不希望天下人丧失纯朴的本性,就应该顺自然而动,世人自会树立自己的德性,又何必要你劳心费力,像那背着大鼓去找寻迷路的小孩的人一样,大呼小叫地高喊仁义之说呢?鸿鹄不是天天洗澡才洁白,乌鸦也不是天天染漆才变黑,它们黑白的本质,原是出于自然,不足以作为美丑的分别。那么,尽责又何能增益人的本性呢?”

“说到同情、兼爱、无私,那不就更迂腐了吗?难道宇宙本身不喜欢矛盾吗?你要根除私欲,岂不是反而把私欲放大、提高了吗?如果每一个人都爱别人,就没有说明爱的东西了,因为没有对比衬托,爱也难以被体验,被理解。同样,绝对的自私,如果每一个人都自私,作为一种实践的结果也一定会因为缺少对比和衬托而不能被人意识到。”

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孔子陷入了麻烦,他是何等聪明,何等智慧的人,虽然老子用的是纯哲学的语言,我等凡夫俗子理解起来是有一定困难,但孔子研究了一辈子的《易经》,难道这样的宇宙矛盾本质规律他还听不明白,在见到老子以前,他一直都是导师的面孔,可是,在老子面前,他竟说不出话来。

老子看他没话说,于是接着讲下去:“先生,如果你想使整个国家的秩序不被破坏,那就想一想天和地吧,想一想它们是如何不偏不倚地运行的;想一想飞禽和走兽们是如何保持他们的种群的;想想树木是如何笔直地生长而不弯曲扑伏的。像所有这些事物一样遵循自然规律,一切都遵循着道,你就可以达到目的了。你为什么要自寻烦恼搞那些仁义之类的毫无意义的东西呢?你这么做不就象鼓噪着追捕逃犯一样吗?唉,你这样不是存心要把人心、人性全搞乱吗?(参见《庄子》外篇第十二章,为便于企业界人士阅读,作者进行了大量的增、补、删、改写,往后涉及老子与释迦牟尼的思想介绍,均采用这种写作方法,严谨的作者,不要以此作为引证,以免谬传。)

孔子回到驿馆,心里堵得发慌,他很明白自己的学说与老子的学说不是一条路子的哲学,但他万万没想到自己苦心经营的自觉得天衣无缝的思想体系,竟那么经不起老子的层层剖析,在老子那缜密流畅的雄辩面前,孔子实在有感于才智枯竭。

当然,站在我们今天的位置是很容易理解孔子的处境的,因为我们有了牛顿与爱因斯坦的比较;我们设想一下,要是牛顿与爱因斯坦在一起辩论,那会是什么情境呢?牛顿可以说是与爱因斯坦同样伟大的人,但牛顿一定会想不到他千真万确的万有引力定律在离开地球后进入爱因斯坦的天体境界中,一点也没有用处,在那里只有相对论才能派上点用场,我们现在看到的孔子与老子的观点相左,也正如牛顿与爱因斯坦的理论相对立一样。那是不同层面的问题。

这就是境界,境界决定智慧的层次。有什么样的境界就有什么样的智慧。

孔子无论如何伟大,他毕竟是世俗中人,谈论的是凡尘中世,“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孔子的处境正是这样,不管他如何智慧,如何聪明,但他没有超越世俗之务,没有超脱红尘中事,他的境界能高到哪里去呢?圣经里有这么一句话,叫做“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释迦牟尼也说过:要跳出三界方能看清三界。

我们经营企业也一样,在这个层面也许是很大的问题,但我们如果放在另一个层面,他就已经不是问题了。

孔子在老子面前的处境正是这样,在孔子看来是很大问题的事,而在老子看来却很简单,孔子原本想拿他的中庸思想与老子讨论世界的本质这些纯哲学的问题;因为他也听说过老子在研究这方面,可是他没想到自己竟拿出仁义礼教这一套,被老子牵着鼻子鞭打了一顿。所以,他过了一天,又去见老子,老聃看他来了,便说到:“听说你是北方最具思想的圣人,是不是已经悟解大道了?”

孔子说:“还没有。”

老子又问:“你怎么去寻找的?”

孔子说:“我从制度上寻求,从三黄五帝的制度中去寻求,已经五年了,可是到现在还没有得到。”

老子应承说:“那是自然,你所说的制度,那只是先王们陈腐的遗迹,并不是三黄五帝的真迹!所谓迹,只是鞋印,不是鞋子本身,所以你找不到。”

孔子说:“原来这样,难怪悟道是要实证的!”

老子应答:“那是当然,不然,你怎么去寻求真理、参悟永恒、觉悟本性。讲讲你是怎么去寻求真理的?”

孔子答道:“我从阴阳变易的道理中寻求,我研究《易经》已经有二十年了,仍未得到。”

老子说道:不错,因为《易经》也是先王们的遗迹。假如道是可以留传和贡献的,怎么没有一个人把它当做礼物送给国君;假如道是可以进奉的,怎么没有一个人不把它拿去进奉给双亲;假如大道可以说给人听,那么人们早就告诉自己的弟兄了;假如大道是可以传授的,人们也早就传给了自己的子孙。

但是,直到现在还没有一个人得到“道”,没有别的缘故,实在是因为本心还没有领受到大道的本质。”

“明白吗?”说到这里,老子停了一下。

“不太明白。”孔子说。

“那我给你举个例子吧!”老子继续说:“有一天,桓公在堂*。车匠在园里制轮,听到了桓公的读书声,车匠放下工具走向堂上,问桓公说:

“请问陛下在看什么书?”

桓公回答:“是圣人的言语。”

车匠问:“圣人还活着吗?”

桓公说:“已经死了。”

车匠说道:“那么陛下读的,是古人的糟粕罢了!”

桓公怒道:“寡人读书,由得你这个车匠随意批评吗?有理由还可以,没理由你就只有死路一条!”

车匠说:“就以我做的事来比喻吧!做的轮子太紧,便带涩;太松,又会不牢固。要做得恰到好处,必须心手合一才可。但是,这种心手合一的感触,不是能用语言可以表达出来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不能把这门手艺传给儿子,让他继承我衣钵的缘故,以致我年已七十,还在这里制轮。

古人和他那不能传授的东西,都已经消失了,陛下读的岂不就是古人遗留下来的糟粕?!”

“明白了吧!”老子顿了顿:“若本心不曾领受,大道又怎会留传得下来?何况在外没有与本心配合的对象,大道自然也难于运行。

若出自本心,外在不能接受的,圣人就不会拿来传授;若是出于外在,其本心又无法接受的,圣人也不会强迫自己来接受。要知道,名声是天下共用的,不可多取,多取便容易造成混乱;仁义,是先王的施舍,只可留宿一夜,若是久居常见,责难也就相继而起。

古代的圣人,时而假借仁道而行,时而寄托义理而止,没有一定的常迹,仅求能自由自在地遨游就够了。他们靠简陋的田地而活,赖荒芜的菜圃居住。然而,就因他逍遥自在,所以能无为;就因为简陋,所以容易生活;就因为荒芜,所以才没有损失。古人认为只有这样才是真本行为的表现。

显达的人,不能辞让禄位与人;有名望的人,也不能把声名让给别人;位高势大的人,更不能给人权柄。因为获得这项权柄的人,有了就害怕失去;真失去了又悲伤莫名。他们对这些权势毫无所知,却又渴慕那无休无止的物欲,自己陷身其中而无法自拔,这是上天给他们的惩罚啊!

恩、怨、取、与、谏、教、生、杀这八项,都是纠正人类行为的工具,只有顺从自然而不滞塞的人,才能使用这八项工具。所以说:“自己端正了,才能正人。”本心看不到这些道理的人,他的智机也就闭塞不明。”

孔子返回住所,闭门思考老子的大道,仍有些不得其解,因此便又来见老子,这次老子刚洗过澡,正披头散发要晾干它。但见他木然直立的神情,煞是惊人,看起来就像是具尸体。孔子只得在外面等了一会,才再去求见,他说道:“是我眼睛看差了?还是事实本身就是如此?刚才先生的形体就跟枯木一样,卓然直立若脱离了人世。”

老子说:“我正在万物刚开始的境界中游荡。”

孔子说:“这句话怎么说?”

老子答:“这种境界很难说得明白。不过,我还是把大概的情形告诉你吧!天地的阴阳之气,本是一动(阳)一静(阴);静出于天,动来自地,阴阳相交,万物丛生。你可以看到这种现象的关系,却看不到阴阳两气的形体。

阴消阳盛,夏满冬虚,夜晦昼明,日迁月移等变化,无时不在进行,却看不到它的功能所在;生有起源,死有归宿,遗憾的是却又找不到它的端倪和穷尽。这一切的一切若非道在推动那会是谁。”

孔子又问:“请问在万物刚开始的境界中闲游是什么感觉?”

老子回答说:“能够到达’道’的境界,必是最完美、最快乐的。也唯有至人才可以达到这种地步。”

孔子说:“你可以再详细地说说吗?”

老子答到:“譬如:食草的野兽,不怕移居草泽;生长水中的昆虫,不怕移居池沼。这是因为它们的变动少,没有影响到它们正常的生活。了解这个道理,那么,喜、怒、哀、乐的变化,也就扰乱不了我们的心怀,因为万物本就是同一般啊!”

知道天下万物本为一的道理,便会视四肢百骸为尘垢,生死循环为昼夜,对那身外的得、失、祸、福再也不会去计较。能做到弃声名如抛泥土一样的人,知道本身的一切重于外在的得失,也就能与时俱变,不会因外界的变化而觉得丧失了什么。

何况那万物的变化,原就是是无终无始,人心有什么好忧虑的?唉,惟有修道的人,才能了解这个道理呀!”

孔子问:“先生的德性已可配合天地,还需依赖’智言’来修养心性。古代的君子不知道修养心性的事,那么他们是怎么成为君子的呢?”

老子说:“你就错了。拿水来说吧!水相冲激,自然成声,这是水的本质。至人的道德,也就像水激成声一样,是来自’自然’,不是’修为’。

天自然就有那么高,地自然就有那么厚,日月自然就有那么光明,难道它们又有什么修为吗?”

这是孔子最后一次见老子,回去后,他足足有三天不曾开口说话。

他的弟子问他说:“老师见了老子?给了他什么忠告呢?”

孔子说:“对于大道,我就像瓮中的蠓虫一样,了解得太少,怎么能给他忠告?如果我碰到的是一位脑袋里充满着像鸟一样漫无边际地无目的飞翔的思想的人,我可以射他一箭,让他落到地上来;如果我碰到的是一位脑袋里充满着鹿一样满山遍野无目的乱跑的思想的人,我可以象猎人一样捉住他,将他掀翻在地;但我所遇到的这个人,他的思想好象神龙一样翱翔于太空,后来又突然消失于无限之中,对此我还能有什么办法呢?!老子就是这样的人,在听他阐述他的思想时,我的心中就一片茫茫然,现在我心中更加糊涂了。

 

推荐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斯是陋室,唯吾德馨。02169789166
类别:总裁智慧 |   浏览数(3508) |  评论(0) |  收藏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最多只能输入150个文字,目前已输入 0 个字。
表情 [更多]
匿名评论
登陆账号: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看不清楚,换一张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总裁网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