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老子》正名
原来计划5年之后再把《道德经》的译本献出来,因为我的主打课题是《心传规律学》。但是听过我讲《心传规律学》的大部分学员都会到书店去买一本《道德经》,然后对我说:“梦贞老师,我们买的《道德经》和你讲的不一样,我们看不懂它的注解。”我回答他们:“不要说你们看不懂它的注解,我也看不懂它的注解。”
上世纪80年代初,我看过一本《毛泽东诗词》,在前言中有一段毛泽东的话,大意是:你们出版我的《诗词》,并且为《诗词》作了注解,有许多注解言不达意,但也只能如此。
我最早看到《道德经》的译本是汉文帝时代的河上公和三国时代的王弼所注,他们分别离老子四百年以上和七百年以上的时间,“言不达意”也就在所难免了。而现代人的注解,大多又是从以上两人的注解中套下来的,错误也就更加难免。
一、有些错误是常识性的。比如“吾”、“我”不分(古人“吾”是指我,而“我”则是指我们),就很容易把“我们”的大概念理解为“我”的小概念。再比如“音”、“声”不明( “音”由“声”组合而成),因此就把“大音希声”译成“声音大了反而听不见了”。
二、有些错误是望文生义的。比如“强梁者不得其死,我将以为教父”,都把它译成“强盗不得好死,我要用这个道理作为教育的开始”。而其真正的含义是“努力培养栋梁之才的人精神是不死的,我们将以他们作为学习的榜样”。再比如“夫佳兵不祥之器”,都把它译成“兵器是不吉祥的器物”,而其真正的含义是“最好的军队是国家预防不测的机器”。
三、有些错误是思想境界的不同造成的。比如“曲则全,枉则直”,都把它译成“委曲可以求全,冤枉大了可以伸直”。而其真正的含义是“弯曲形成了最完美的世界,大的弯曲则象一条直线”。
四、有些错误则是给老子的定位不当造成的。老子在当时社会的影响力是今人无法想象的。孔子慕名而见老子,回家之后三天说不出话来,最后说“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在他的《道德经》第六十七章中这样描绘当时自己的处境:“天下皆谓我道大(天下都传说我们得道之人神通广大),似不肖(对这种似是而非的传说不敢接受)。夫唯大(我们惟恐人们夸大事实引来不必要的麻烦),故似不肖(所以对这种传说不敢接受)。”
成为老人的老子无法拒绝慕名而来的拜访者,他非常向往清静恬淡的生活,因此老人家想到了隐居。当老子骑着青牛来到关口的时候,遇到了关令尹喜。尹喜苦苦恳求:“老人家就要离开我们隐居了,您一定要把自己了解大自然规律的奥秘告诉我们。”
因此,我们有了传承二千五百多年的、伟大的《道德经》。
而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说“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今天人们普遍认为老子消极的根源就在于司马迁的误导。
五、有些错误的产生是方法不当造成的。老子在《道德经》的第一章中,一是提出了道和名的概念;二是说明了道和名的关系;三是阐述了研究道和名的方法。遗憾的是:我们很少有人按照老子的方法去实践。这就好比有人告诉你游泳的方法,而你对游泳的研究只限于理论,从来不到水中去实践。道理是一样的,最后的研究结果必然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
一共有 0 条评论
发表评论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总裁网的观点或立场。